中国基督教“三自”道路的探索和选择
2022-09-23 南宁
“三自”与基督教中国化
1、“三自”是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里程碑;
2、 “三自”道路关乎基督教在中国安身立命、 生存发展 ;
3、生存与发展,需要与所在社会全面适应,至少包含三个方面:政治上、文化上、社 会大众上。
一、唐元时期的基督教 初入中华、无根浮萍
唐朝景教 广义基督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 景教传入。基督教的一支聂斯脱利派,辗 转来到东方、波斯、中国。 贞观九年来到中国,当时被称为景教,意 思是光明之教。 • 传入证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时在贞 观9年(即635年),经丝绸之路来唐长 安。文中相关人物:阿罗本、伊斯、唐太 宗以及其后的五位皇帝、房玄龄、郭子仪 等。伊斯出资、景净撰、吕秀岩刻于781 年。 • 唐宗教概况:道、儒、释。景教只是一个 很小的教团。 • 景者,大也,炤也,光明也。(李之藻) • 景教大量采用佛道教用语。如:玄、妙、法门、景尊弥施诃、大德、罗含等。景教 徒主要是西域各国使节、商人、僧侣、艺 人。汉人极少。唐景教徒墓志铭,没有一 方是汉人的。 • 景教衰亡及其原因。 • 武宗会昌灭佛,殃及景教。第二年宣宗即 位,收回灭教成命,佛教很快恢复元气,景教却一蹶不振。 • 原因:浮于上层,未能扎根 • 文化上,景教从来没有成为中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知识阶层交往过少。 • 信徒层面,缺乏群众基础,始终以胡人为 主,未得到汉人认可。景教碑记录的82 名信徒,有77名是叙利亚人。
二 、王公贵族的宗教 元代的也里可温
• 受唐武宗灭佛影响,景教快速消亡,有宋 一朝,在中原已遍寻不见。
• 蒙古人称景教徒为“也里可温”,可能指 “福音”、“圣洁之人”、“有特权之人” 或“有福之人”。
• 仅存在于第一、二社会阶层中,即蒙古人和色目人中,与广大汉人隔绝,甚至被汉 人敌视
• 元代也里可温(景教徒)的分布:大都(汗八里)、泉州、扬州、杭州、镇江、 温州、昆明等地。
• 北京房山十字寺遗址。元顺帝敕赐十字碑 记。(样式仿制景教碑)
• 也里可温衰亡及教训
• 也里可温大多是统治队层,有权势,与其它宗教冲突不断,内部腐化堕落。也里可 温随着元朝灭亡而退出中国。
• 传教士多为外国人,信仰群体多为胡人,他们与中原汉民族和汉文化从未融入,一 旦撤离便无以为继。
• 宗教之间不和睦,彼此攻击。道、也里可温
三、进入民间、尝试融合 明 清 时 期 的 天 主 教
• 一、耶稣会与适应性传教策略
• 沙勿略(1506-1552)
• 耶稣会(1535年,依纳爵罗耀拉建立) 是16世纪天主教最有力的传教组织。
• 1542,沙勿略到达印度,随后在东南亚留下了最早的传教足迹,天主教称他“东洋 的传教宗徒”。
• 沙勿略后到日本,在长崎等地传教。常听日本人问他:若是你的宗教是唯一的真教, 何以中国对此一无所知?于是试图进入中国,但明朝实行海禁,最终于1552病逝于上川岛,这一年利玛窦出生。 适应性 传教策略
明朝默许葡萄牙人可以在澳门 居住与贸易,于是澳门成为传 教士获准进入内地前的聚居地。
澳门大三巴。“相逢十字街头 客,尽是三巴寺里人”。
• 范礼安(1539-1606),“岩石呀,岩 石,你何时打开,岩石呀?”目睹沙勿略 在印度传教的局限,反思传教与当地文化 的关系。
• 认为最有效的传教方法:适应。认为必须了解中国礼俗、社会民情。选派年轻传教 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为进入中国传教做 准备。但当时在澳门的传教士却不以为然, 他们坚持葡萄牙名字、饮食、语言、服装
• 罗明坚被选上,范礼安指示他学会读、写、说中文,学习中国礼仪,罗不负所望,学 会了中文书写,并能讲流利华语,成为第 一个进入中国内地传教的耶稣会士。
• 罗与两广总督(两任)关系交好,获准在肇庆暂住,开始住在佛寺中,后来得建天 主教堂,知府王泮亲笔题字:仙花寺、西 来净土。
• 罗明坚借助佛教。用中文介绍天主教《天主圣教实录》,这是来华传教士用中文写 的第一本天主教著作。
• 罗明坚在书中批评佛教偶像崇拜,同时却自称为僧,书中运用大量佛教术语。
• 利玛窦接任。1588,罗返回欧洲,利玛 窦接替他处理肇庆教务。 三a、政治、文化、 群众全方位扎根中华
“泰西”儒士利玛窦的贡献
• 利玛窦是学习天才。
30岁(1582年)到 澳门学习中文,三个月就学会了读中文, 一年后随罗明坚进入中国内地传教。
• 传教策略:以传播科学(数学、天文、机械、地理地图)为工具,结交士绅和官员, 取得他们的好感,谈论神学;弃僧从儒。
• 韶州结交瞿汝夔(前礼部尚书之子)、石星(兵部侍郎),南昌结交陆万垓(江西 巡抚)、章潢(白鹿洞书院山长,当地儒 学领袖)、礼部尚书王忠铭。
• 石星带他进京,未成功,滞留南京,发一梦,梦主蒙主安慰:我将要在两座皇城里 向你启祥。折返南昌。
• 在南昌仿效儒家讲学,建布道所,以儒家经典为进路谈经论道。完成《天主实义》
• 王忠铭带利玛窦和郭居静以为皇帝祝寿进贡为名一同北上,未成功,返南京,居王 忠铭府,高朋满座(高官、大儒李贽、高 僧三淮),在南京传教,声望高涨。
• 成功入京。1600年利玛窦再次以进贡名 义北上,历经险阻,最终成功入京面圣献 上贡品。明神宗十分喜爱小自鸣钟,以需 要专人维修之名,默许利玛窦留在北京。
• 在北京传教。1605年在宣武门内购宅院 建造教堂,开始传教工作。结识高官大员 及儒生,如徐光启、李之藻等人。
• 传教成果。在北京“按朝廷指示办事”, 一切顺利。与徐光启合译科学著作《几何 原本》等,最终带领徐光启归信主耶稣。
• 利玛窦传教成功的原因。
1、信仰坚定(其他传教士也具备)
2、个人在科学知识上的装备充足
3、学习并通晓中国语言文化礼仪
4、方法得当。“利玛窦规矩”(即适应 性传教策略)
利玛窦规矩:适应中国国情、融入中国文化、遵守中国法度。传教士穿中国服装、吃中国饭菜、说中国话、采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同意中国信徒祭祖祭孔。
这一路线的代表人物:范礼安、罗明坚、 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
托钵修会(方济会+多明我会)入华
之前来的耶稣会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 耶稣会士在综合能力上一直保持优势,后有德国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等。
托钵修会与耶稣会之争论
主要分歧:教会法规、使用术语、对待中 国传统儒家文化。
托钵修会在福建传教失败。多明我会(又译道明会)的黎玉范和利安 当将礼仪问题诉诸罗马教廷,挑起礼仪之争,最终导致中国“百年禁教”。明朝末年,中国天主教信徒达20万左右,基督教已经成功地扎根于底层群众中,此后,虽经百年禁教风雨艰难,基督教再也没有从中华大地上消失。
三b、清朝时期天主教在华传播 ——以科技实业为中国效劳
汤若望治历。出身、来华预备、贡献:清入关时的表现,上奏摄政王多尔衮,称天主教劝人忠君、孝亲、贞廉、守法,表示愿为新朝修历服务。贡献:明时期,编成《崇祯历书》、铸造大炮抗满人入侵,带领王公大臣太监信主者200多人;清时期,编《时宪历》,受 封钦天监监正,加太常寺少卿衔,在宣武门内获批土地建天主堂,即北京天主教南 堂,孝庄皇太后、众亲王、大臣纷纷捐资 兴建,上赐“钦崇天道”,天主教在全国 发展顺利。
其人信仰道德品格:顺治帝评介,1、尽 心修历,2、虔诚侍奉天主。
汤若望司掌钦天监,必然弃用中国传统历 法,引起同僚不安,杨光先控告汤若望“以西洋邪法取代中国传统正朔”,“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历 法荒谬”。写《辟邪论》《不得已》,在 官僚士绅中广为散发。用阴谋论攻击污蔑 传教士。
1661顺治帝亡,1665三月初一刑部拟判 汤若望死刑,次日地大震动,京城连震五天,太皇太后以天谴可畏,下谕开释汤若望。1669,康熙革杨光先职,为汤平反 并发祭文。
康熙重用南怀仁等传教士,利用他们传播 科学技术,允许他们过宗教生活,但禁止传教,不许中国人入教。
传教士为国效劳,作出贡献后,康熙颁布 “宽容敕令”,公开解除了禁教令。天主 教在中国的黄金时代来临。中国本土教职人员,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 。罗文藻,天主教祝圣的第一位中国主教(1685)吴渔山,诗书画俱佳,传统文人。经罗文 藻祝圣为司铎,是第一个由中国主教祝圣 的司铎。
三c、礼仪之争与百年禁教——傲慢与偏见
核心问题:关于神的译名+祭祖、祭孔
一场因小失大的冲突,本质是文化冲突
过程:利玛窦的继任者龙华民并不完全认同 利玛窦的“适应性传教策略”。神的译名 “天主”“上帝”。龙华民《论反对使用 “上帝”一名》。先在耶稣会内部,后扩大到修会之间。
第一阶段结果:1645教宗英诺森十世谕 令禁止中国信徒祀孔祭祖。1656,亚历 山大七世重作裁决,恢复耶稣会的作法。
第二阶段:闵明我倒戈,阎珰在福建挑起 事端。1704革利免十一世裁定祭祖祭孔是异端,予以禁止。派使铎罗,康熙立利 玛窦规矩,凡遵守者可领传教印票,违者 驱逐出境。
最后阶段:1715,革利免十一世《自那 一日》,派使嘉乐,康熙怒,1717下旨 禁教。1742,本笃十四世《自从天主圣 意》,重申前禁令。彻底决裂。
余波:雍正对西学没兴趣,对传教士不宽容,只留下少量传教士为朝廷服务,不允 许传教;乾隆稍宽松,礼遇有技艺的传教士如郎世宁等;道光时期,钦天监不再起用西洋人,传教士完全撤出中国。教堂被毁。
大约200年以后,教宗庇护十二世就中国 敬孔敬祖礼仪,于1939年通过教廷传信 部下令,明确声明该礼仪完全为社会礼仪, 收回以往敬孔敬祖禁令。所以,对于今日 的天主教信徒而言,敬孔祭祖都不再是问题。
1939年12月8日,传信部颁布《中国礼仪敕令》,推翻了1742年的《自上主圣意》诏书的规定。该文件指出:“1、中国政府屡次公开声明人民信仰自由,政府不愿对宗教事件颁布法律。因此,政府机关所举行或下令举行的敬孔 典礼,不是向孔子予以宗教敬礼,乃是向这位伟人予以相称的尊荣,兼以尊重本国文化的传统。因此,公教人可以参加在孔庙或学校内在孔子像前或牌位前所举行的敬礼。……4、在亡人前,或在亡人像前,或只写姓名的牌位前, 鞠躬或行及其他社会敬礼,乃属善事,理应准行。”从此,在敬祖礼仪问题上,罗马天主教 会的官方立场完全回归到利玛窦和康熙皇帝的 观点。
四、迅猛发展、冲突不断
十九世纪基督教(新教) 的传播发展
基督新教传入中国
工业革命和大航海使欧洲(美国随后)变得强 盛起来,经济、政治、文化、军事,这些国家 大多都是新教国家
海外扩张、新教宣教
传教士态度的转变:十九世纪之前,基本上是 谦恭的,之后则是居高临下的。
新教第一位来华(中国大陆)传教士:马礼逊。第一位到台湾的新教传教士则是乔治干治士。
1807,伦敦会派25岁的马礼逊前往中国。 在美国驻广州领事卡林顿的帮助下,在广 州住下来,学习中文,翻译圣经,编汉英 字典。后来受雇于东印度公司,一直为其服务达 24年。其间继续传教工作
主要成就:1819完成整本《圣经》的翻 译,写作传教小册子,为蔡高等10人施 洗。
梁发是第一个华人新教宣教士,接替马礼逊成为伦敦会负责广州、澳门的宣教士。著有九卷本《劝世良言》。伦敦会又派了第二位传教士来华,他就是 28岁的米怜。任马礼逊的助手。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月刊,有人称 米怜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开山鼻祖。” 还开办有英华书院,后由马六甲迁到香港。 为后来教会学校的雏形。马礼逊和米怜都很注重培养中国传道人,梁发和蔡高就是在他们的带领下成长起来的。马礼逊为蔡高施洗,蔡高是中国大陆第一位基督徒。米怜带领梁发归主,梁后来成为新教第一位华人宣教师。
鸦片战争之前来华的传教士:美国禆治文,在广州创办《中国丛报》,帮助布朗夫妇来华开办马礼逊学堂,培养 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包括容闳、黄宽等。禆治文对开放中国的观点:“根据中华帝 国日前的态度,如不使用武力,就没有一个政府可与之保持体面的交往。”参与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主要做文字工作,参与完成《新旧约文理圣经》翻译;直接传教不多。郭实腊,著有《沿中国海岸三次航行记》,记录上海吴淞炮台防务情况,断言“最蹩脚的军队也能攻破它”;参与《南京条约》签订;成立“福汉会”;与人合作完成全本圣经翻译。
第一位医生传教士伯驾。1835在广州开设 了一间眼科诊所,后来更名为博济医院,这是基督教在中国本土开设的第一间正规西医院。首次使用乙醚作麻醉剂为病人施 行手术。后来投身政界,成为职业外交家。 行医传教方式,“在消除外国人和中国人 的误解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用手 术针给福音开放了中国”。
卫三畏,从事文字工作,编印《中国丛报》等,对中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促进作用。参与中美《天津条约》谈判及签订,首次提出“保教条款”(又称“传教条款”)。传教士大多直接、间接地参与了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在中国社会中形像不好。
洪秀全与拜上帝会
1836,洪秀才到广州参加考试,传教士给他派发梁发的《劝世良言》。四次考试不中,发梦,读《劝》,接受基 督教。与冯云山、洪仁玕一起成立“拜上帝会” 。 特点:独尊上帝,反对一切有形偶像。投奔广州,找到传教士罗孝全,请求受洗,罗不同意他们的信仰理解,也不同意给其 施洗。
洪秀全的拜上帝会是基督教吗?
洪没有受洗,不能算是真正的基督徒。拜上帝会实质上是打着基督教旗号的邪教。 编造歪理,妄称天父天兄附体,搞教主崇拜,实为聚众起事。
基督教中国化之早期中文圣经的翻译
1813年,马礼逊完成全部新约翻译,1819完成《旧约》。1823,新旧约合本 在马六甲刊刻成书,取名《神天圣书》。百年后,1919合和本中文圣经翻译完成并发行。
《神天圣书》被视为第一部全本中文圣经。
此阶段基督教中国化之社会服务:
办学:英华书院、马礼逊纪念学校
出版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中国丛报》
医疗:博济医院(广州眼科医院)、中华医药传道会
不平等条约与保教条款
《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 《黄埔条约》、《天津条约》、《烟台条 约》,由开放五口,到逐渐全面开放;从单纯通商到通商+保教
1858,清与俄英法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规定护教条款。保教条款(或称传教条款)五点内容
1、各级政府将条约内容张榜公布; 2、否定康熙以来的百年禁教 ;3、赔还教产(开始称“给还”,北京条约改为“赔还”);4、租买田地,建造自便; 5、约束中国官员在处理民教冲突中的权力(治外法权)。
十九世纪下半叶教会在中国发展情况
传教范围:五口---内陆城市---全面开放。上海 成为中心(弯弓的中心点可同时向南北西辐射);发展迅速,形像不好。传教士:华人传道人大增。中国信徒人数:1853年350人---1906年25.6 万。
戴德生与中国内地会
特点:跨宗派信心差会,保持与中国人一致的生活习惯(在什么人中就做什么人)
清末教案(1842年之后);
民教冲突,原因: 1、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进入 中国传教,社会形像不好 ;2、文化冲突(有人把太平天国看作天主教);3、部分信徒和传教士行为不端,没有好 见证 ;4、部分官员、士绅挑唆民众反教;5、民众因贫弱仇视外国人
传教士、教徒、官长、百姓的关系—— “入教者倚势欺人....迨民教相争,地方 官理当查办,教士又出而庇护。教民借此藐视官长,....一切罪人讼棍,俱以教中为逋逃薮,从中生乱。百姓始而抱怒,继将成恨,终且为仇。”(锤子剪刀布, 洋人百姓官)。 “吃教者”现象,持教欺骗外教人,倚教打骂人,在外教人中滋事,做坏教中榜样,败坏圣教。他们品德败坏,危害 极大。基督教对教案的反省:基督教是非政治性团体,教会不要培养“吃教者”,不要成为窝藏包庇 罪犯的地方;信徒要敦邦、睦邻;传教士必须只从事传教工作,限制传教士涉足政治和外交,不得参与诉讼等,力求化解官方 和民间的敌意。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教育上,直接传教工作更 多地交给中国传道人。放弃用基督教文化取代中国文化,提出耶稣加孔子,以求共存。清政府对教案的反应:开始将主要精力转 移到政治改革、兴办实业、教育救国上 。
《辛丑条约》之后,由最初的把国民贫弱归罪于洋人,到认识到实业救国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教会学校。
从最初米怜在马六甲办的英华书院,到20世纪初的教会大学,百年间,教会在中华大地开办了从幼儿园、小学到大学的各类学校, 占据国民教育的半数。
发展迅速:原因有二:1教会重视教育;2洋务运动推动西学实务教育;3、1905年,清廷发诏废除科举考试,读书人晋升之路由传统儒学转为西方实学,新文化运动兴起,新式教育、教会学校迎来前 所未有的机遇。
出版。新教在华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介绍基督教知识,同时推广世俗文化知识。 李提摩太:别的方法可以使成千的人改变 头脑,而文字宣传则可以使成百万的人改 变头脑。
医疗。以医疗服务中国人,收效显著。仅博济医局,就诊治超100万人。几乎所有 病人离开医院时都对传教士的信仰留下了某些印象。有著名医院如南京鼓楼医院、 湖南湘雅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培养了中国医生如:尤梅庆、石美玉、林巧稚等。万国公报。林乐知以个人力量创办“万国 公报”,初名“中国教会新报”。介绍西国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 艺术、工业以及一般进步知识。影响巨大,后来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人士在北京创 办了一份同名期刊,显然是受林乐知的影响。
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最早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进行尝试的是利玛窦。1860年以后, 一批新教传教士也关注此问题,主张基督 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比如理雅各,他 翻译了四书五经等28卷,介绍给西方, 指出: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不是敌对 的,......在中国的传教士应该完全了解这些著作。林乐知主张融合基督教与儒家思 想,认为二者“有相通,无相背”、“耶 稣心合孔孟者也。”传教士提出普世基督教的观念,认为基督 教不是西方的,而是普世的。打破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通的神学壁垒。 丁韪良提出“孔子加耶稣”,著有中文《天道溯源》,认为对儒者接受耶稣基督 的福音,没有任何不可逾越的障碍。
中国基督徒的自立先驱
陈梦南与粤东广肇华人宣道会。陈的信主经历。1873年,成立粤东广肇华人宣道会,是中国教会自立运动的开始者。
席胜魔与天招局
席信主的传奇经历。成功戒除鸦片烟瘾,办天招局叫人戒烟,劝人信主。
五、二十世纪中国基督教三自道路
世纪之初的发展。主线:自立+本色化 • 1900-1920,基督教发展迅速,取得令人振奋的成绩,被称为“黄金时期”
重要原因:1、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中 极端保守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对基督教的 敌意有所缓解;2、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帝制,社会朝着开放和进步方向前进。
1912,中华民国成立。公布《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信教之自由。至此,宗教信仰作为公民的一项 基本权利,在中国第一次得到法律的保障。
自立的觉醒:从他治到自治。神学教育也得到大的发展。1917年,全国有神 道学校和圣经学校64所,教师361人,学生 1816人。有的神学院(汇文神科)只招收大学毕业生,金陵神学院等多数神学院则招收中学毕业的学生。觉醒:国家意识觉醒(爱国)、教会主权问题出现(爱教)。
1907新教入华百年传教大会
汲约翰作报告提出:信徒人数75万,但 是,基督教形像不佳,基督徒名声不好。
解决方法:独立、联合。前者更为重要和迫切。详细分析了自治、自养、自传的教 会实践。可见,“三自”是由外国传教士根据传教经验总结出来的。也是教会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
非基运动1922-1927。导火线:《中华归主》(The ChristianOccupation of China)的出版+世界基 督教学生同盟第11届大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过程:学生---工人政党军人,反对在清 华开大会---收回教育主权、反帝回应:教内教外都有,刘廷芳《生命月刊》、张亦镜《真光杂志》、胡适、周作人、陈独秀等,指明出路:爱国+爱教非基运动的影响:学校收回教育主权, 教会开始诉求办教主权教会自立与联合
自立。进入20世纪,中国教会自立的势头 更猛,最具代表性的是俞国桢创立并带领 的中国耶稣教自立会。坚持教会由中国人自养、自传,反对教会受不平等条约保护,主张教会独立(即自治),摆脱外国人控制,以消弥教案,中国信徒要在人群中为主作美好见证。
1910年诚静怡代表中国教会出席爱丁堡世界宣教大会,发表中国教会自立主张。
联合。1922年5月2-11日,中华基督教全国大会在上海市政厅召开。代表当时 34.5万基督徒的联合。提出“中国教会本色化”:一面仍与世界各宗基督教会,在历史上有连续不绝的关系,一面要实在适合中华民族本有的文化和精神上的经验。(所以,本色化侧重的是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的融合)。
自立行动+理论
王治心:中国教会的唯一任务,就是要快 快地将基督教这一粒洋花生,下种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基督徒要开垦这块土地,用中国的肥料培育这种子,叫这发育生长, 结出中国土产的落花生。惜基督教来华,百有余年,不能发达者,皆由吾国基督徒不能自立传道,致使社会 疑忌而不相信也。
自立教会的三种类型:
1、脱离外国教会,力图完全自立、自养、 自传。主要在华东,如中国耶稣教自立会; 2、中华基督教会模式,“超越教派,合而为一”联合不同教派的中国信徒,组织上脱离外国教会,但仍与各差会保持良好关系。主要在华北; 3、在本教派内自立自养,仍与差会保持合作关系。主要在华南。
自立运动之实践 • 1922年5月,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成立。
联合事工——乡村福音传播“五年奋进运动”。
有计划有框架,但限于条件无法深入推进。口号:求主奋兴你的教会,先从我入手。本色化:不仅指教会领导机构人员要本国化,而且包括创建本色教会的教制,形成本色教会的礼仪、崇拜、产出本色的神学和宗教文艺如文学、音乐、戏剧、艺术、建筑、绘画等。吾们所称为本色的基督教会,一方面仍与世界各宗基督教会,在历史上有连续不绝的关系。一方面是要实在适合中华民族本有的文化,和 精神上的经验。
综上可见,本色化侧重在保持基督教传统的同时,加强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融合。一方面,中国教会之责任,中国人万无旁贷;另一方面,各大差会更改名字,冠以“中华” 二字,如中华圣公会、中华信义会等,以适应形势需要。
编写中国化的赞美诗、华夏圣诗。
教堂建筑风格中国化,比如:上海鸿德堂、南京景风山基督教丛林(后迁到香港道风山)等。此类教堂建筑多采用中国殿宇风格,在山东、 安徽、香港等地保留至今。具体可参考中国基 督教两会采编的《圣堂风采》。
本色化是基督教中国化的一大迈进,是应对当时基督教面临的三个大问题,要消除三大色彩,取得中国人民的认同。
当时基督教面临的三大问题。消除宗派主义色彩(为寻求合一)。消除西方色彩(洋教),要变客人为主人,要与中国文化融合。 消除帝国主义色彩,要废除不平等条约, 以平等身份地位,专心教会事务。
本色神学特点: 1、认同中国文化,即以儒释耶(吴雷川、 王治心);2、对抗中国文化,认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不两立。(王明道、倪柝声) ;3、成全中国文化,把基督的神性注入中 国文化中。(韦卓民、赵紫宸)
同时期,青年会主张人格救国的政治神学。以基督教信仰塑造中国君子,君子兴邦, 人格救国。(谢扶雅,以及唯爱会吴耀宗)
基督教中国化之 ——和合本圣经的翻译与出版
过程:文理本圣经(浅文理本圣经)--- 南京官话译本---北京官话译本+英文钦定本圣经---官话和合本新旧约全书,分上帝版和神版(1919.2)。
主要参与者:狄考文、富善、白汉理、杨格非、文书田、海格思、伍兹、鲍康宁、 仲钧安等。尽管也有中国人参与,但仅是充当助手,并不负责主要工作。
主要成就:
译经四原则:使用常用字、口语化、简洁、地道中文,是白话文翻译西方经典的典范。 坚持文字上准确,意义上正确。为新文化运动废除文言文的倡导树立了示范榜样(1921,周作人发表“圣书与中 国文学”,给予盛赞)
基督教参与爱国救国行动
基督徒参与抗日救亡。教会团体向前线输送救护人员,青年会组建军人服务社,募集衣物、经费支援前线。教会领袖呼吁海外人士支持中国抗日。伦敦各教会宣布抵制日货,坎特伯雷大主教发表声明,谴责日本侵略者,支持中国人 民抗日。
刘良模与义勇军进行曲;吴耀宗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江苏省浸信联会主席、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遭日伪特务暗杀。帮助青年学生逃离敌占区,到敌后共产党控制区参加抗日,青年会派江文汉等三人赴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
传教士自发抗日慈善救助,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救助了大量中国难民。
教会的“边疆服务”运动。
1939-1955,在川西和西康地区开展服务,主要做实地服务,以及调查研究。团歌感人“天下一 家,中国一人”224 。实地服务有:教育、卫生、生产技能等。
落地生根,从自治到“三自” ——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发起
194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基督教界人士的几种不同反应:有的不信任新政权;有的观望;有的欢迎和接受。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发起目的:使中国基督教彻底割断与帝国主义的关系,收回教权,去掉“洋教”污名,实现独立自主自办,与新中国相适应。
吴耀宗先生发表“基督教的时代悲剧”“基督教的改造”,指出“在过去和现在,帝国主义者的确是利用了宗教来做侵略、剥削、欺骗、愚化中国人民的工具...现阶段,教会虽然在名义上是独立的,但实际上还没有脱离西方差会直接间接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的教会必须实际它早已提倡过的自立自养自传的原则,变成一个道地的中国教会”。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有8名宗教界代表参加会议,其中5位来自基督教。 会议颁布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权。
政协代表牵头组建基督教访问团,走访全国各地教会。
目的:1、架起桥梁,沟通当地教会与政府的关系;
2、宣传《共同 纲领》以及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3、探讨教会的未来,酝酿教会要革新的思想。
周恩来总理与基督教领袖的三次谈话。
教会领袖希望政府下命令保护教会,总理指出,基督教最大的问题是它同帝国主义的关系问题。要把基督教会变成中国的基督教会,本身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立自治、自养、自传的教会,使基督教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观感一新。 主张中国教会应由中国人自办。
基督教领袖认识到:基督教应当自动地肃清帝国主义在它里面的力量和影响,促成教会自治、自养、自传。请求中央政府发布一个保护教会的通令并不是中国基督教最急迫的任务,中国基督教首先要去掉中国人民心目中对基督教的“洋教”成见。 为此,需要发表一篇对外的宣言表明基督 教的立场。
《三自宣言》的发表。
1950年7月,吴耀宗起草并发表“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提出中国基督教总的任 务是“为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体现了爱国 与爱教的统一。
9月23日,《人民日报》 头版全文刊登了《三自宣言》。
成立独立自主的全国基督教团体:在北京召开“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基督教团体会议”会上成立了中国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筹备委员会(1951年4 月),这就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前身。
1954年5月,中国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筹委会在上海举行全体会议,决定召开基督教全国会议。7月22-8月6日,中国基督教第一次全国会议在北京召开,正式成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信徒摆脱帝国主义束缚,独立自主,为建设一个真正自治、自养、自传的教会而召集的中国基督教第一次全国性的会议。实现了中国基督教最广泛的团结合一。
随着传教士的离开,将近一个半世纪的西方在华传教运动画上了句号。
成立三自组织的作用:整合了中华基督教会和其它小型基督教组织,替代了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成为最能代表中国基督教的团体。
成立三自爱国团体的意义:明确了中国基督教办教主权问题、迈出基督教中国化的 关键的一步。
三自成果之——联合礼拜。
20世纪基督教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两个:一是 全球扩张;二是普世合一运动。之所以要提倡合一,就是因为宗派林立,而宗派是由不同国家不同信仰背景带来的。有远见的中国教会领袖都认为,如果将来有真正的“中国教会”,那一定是合一的,是不分宗派的。而三自爱国 运动就是一个不分宗派的中国基督徒的爱国爱教行动。
联合礼拜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实现的教会合一。
1958年“大跃进”,大量教牧人员下乡、进工厂劳动,很多信徒不再到教堂礼拜,教会萧条萎缩,教会经济每况愈下,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教会不得不进行人员分流、教会合并、不分宗派,实行联合礼拜。
到1958年底, 全国各地教会基本上都走上了联合的道路。原宗派教会的总会已名存实亡,不再开展活动, 此后不再恢复。
列举中国当时基督教的宗派:各传统宗派+本 土宗派(聚会处)
联合礼拜的意义:中国教会的联合礼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中国基督教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是三自爱国运动的成就之一,体现了互相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结束了中国基督教宗派林立的局面,使得中国教会在合一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为教会普世合一运动提供了一种经验和模式。
今天中国教会进入宗派后时期,还要不断巩固联合礼拜的形式。
“三自”是与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是迈向中国化的道路 。
经过百年探索(1807-1954),中国基督教选择了“三自”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圣灵的带领。
谢谢大家!